发表的前提是先有一篇写好的论文,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发表期刊论文:
一、确定发表期刊的要求
二、发表时间
先来说一下发期刊论文的用途:平时加分、毕业要求、评奖学金、结项以等。总的来看还是跟学校、单位要求相关,那就得先搞清楚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发出去了有用。 根据经验总结出来对期(普)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只要能发出去就行,对期刊无要求 2. 要求期刊名称与专业相关 3. 对期刊的CN/ISSN/邮发代号有要求 4. 对收录期刊的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龙源等)有要求 5. 要求发知网、影响因子大于XX的期刊 6. 要求国家级/省级期刊,对期刊的发行周期(旬刊、半月刊、月刊等)有要求 要求这么多,大家一定要注意先搞清楚学校、单位的要求哦~ 小知识: · CN和ISSN号是国内正规学术期刊一定要有的,报纸刊只有CN号,国际刊只有ISSN号。还有一种是电子刊,一般都有CN号和ISSN号,但是有些学校、单位是不认可电子刊的。 ·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区别就在于主办单位。(但是国家级期刊一般版面费会高一点) 发表的期刊论文得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才有用,所以要注意提交的时间节点。 先说发表的定义,有的学校拿到录用证明就可以啦,有的学校是需要有自己文章的实体书来作为提交材料,还有的要求上网检索到才算成功发表,下面说一下各个的时间。 审核通过后才有录用证明。如果是自己投稿的话,一般审稿要半个月以上,期刊质量越高,审核时间越久; 拿到录用后就知道该期刊的出刊时间了(出刊后杂志社才会给作者邮寄实体书),最快也要一到两个月才能出版,慢的话要等半年以上。质量高的期刊一般都会出现超前收稿的现象,而出版也是有规定时间的,所以如果想发论文用来加分之类的,就得提前做准备啦。 还有的要看到在网上检索证明才能认定,一般非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1-3个月上网,知网的普刊在出刊后2-3个月上网;也有一些期刊出刊就上网,但是这种期刊很少。
论文发表,如何才能快人一步?
一、利用参加研讨会的契机给自己的论文一个期限。 一般而言,研讨会文章在学术上的评点是比较低的。不过某些工程领域,或者某些特别的研讨会,评点也很高。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期刊论文的评点更是较高。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要职称晋级,都要求发表期刊论文或专著。 实践证明,研讨会既是一次学术交流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学术提升契机。大家投稿研讨会的目的,除了学术交流外,大多也是希望会议论文最后能变成期刊论文,因为研讨会会逼着你开始去思考。 参加研讨会时,主办单位都会期望作者带着比较完整的报告发表给与会者听。因此,常会有送审、缴交全文等时间限制。 所以,为了完成这个工作,必须督促自己跟上进度。等正式发表的时候,文章已经完成了八九成,可以趁机把文章整理得更好,参考研讨会时与会研究人员给予的意见,试着投到一些比较好的期刊。 二、善用资料库的引用通知或出版社的文章出版通知。 有些出版社、资料库会提供一些功能或渠道,帮助研究者得到最新的研究信息。 以SCI或是SSCI资料库的引用通知(citation alert)的功能为例,任何人都能前往登记使用。引用通知的重要功能,是当有另一篇新文章引用某篇你有兴趣的文章时,引用通知会主动通知这项新信息,倘若这篇文章正是你目前研究中的重要文献,那么你就可以查阅新文章的研究者提出了哪些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跟进他人的进度,也能用以增强自己的研究。当然,也可能因此而发现自己的想法,他人已抢先一步提出了。 所以,常阅读、有兴趣的相关领域期刊,都可以登记一个免费的文章出版通知(article alert),只要该期刊最新的一期出版,它便会自动通知你该期的目录(Table of Con-tents),甚至会附上摘要。让它来主动通知你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是你感兴趣的。 三、定期阅读自己领域的重要期刊。 定期阅读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不仅能更新自己旧有的资讯,还能促进对该领域的敏觉,掌握领域的趋势与进展。 养成常态化阅读期刊的一个方法是“多订期刊”,这既是一种对学术的投资,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方面,自己花钱订的,大都会认真看;另一方面的,与学生、同事讨论分享时,想要的相关资料都迅速找得到。 四、多争取研讨会论文及期刊论文审查工作。 先了解期刊是如何进行论文审查的,这样论文发表就比较容易。所以,如果可以,争取一些研讨会或是期刊的审查机会。 很多期刊非常缺乏愿意帮忙审查论文的人。一般当研讨会主办单位或是期刊主编会通过某些渠道(例如电子邮件或网络公告)传递出信号,表明他们缺审查人。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一定要全力争取,通常是将你的研究专长及简历寄给负责人,他们会考量。 对论文审查工作愈熟悉,就愈能够了解成功发表的诀窍。即使不能用在目前正在撰写的论文,也能益于未来的研究,知道要特别注意哪些事情。 五、与自己熟识的同行,固定讨论、分享研究议题。 多和同行相互讨论、分享,不但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看不到的盲点,甚至还能从讨论中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出其他不一样的分析架构或角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透过与熟识的同行讨论,还能够相互信任、增进感情、共同成长。 六、找资深研究人员合作。 如果由于研究需要,得接触自己原本不太熟悉的领域,如研究转型、跨领域等。这时,可以考虑找一个该领域的资深人员,先向他请教。他可以引领你更快地进入这个领域,也能更快地做出你想要的研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