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CI 论文写作的收尾阶段,不少作者会觉得 “只剩题目和摘要了,难度不大”,但这两部分恰恰是决定稿件第一印象的关键 —— 千万别因为松懈就走 “捷径”,比如直接从正文复制内容拼凑,尤其是摘要!
多位期刊编辑曾多次提到:“我们收到的部分稿件里,摘要明显是从引言中复制粘贴的。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传递研究核心信息,还会让编辑觉得作者对稿件不够重视,直接拉低稿件好感度。” 所以,题目和摘要的撰写必须结合研究实际,认真打磨。
一、题目:精炼且精准,避免 “两极化”
题目是论文的 “门面”,核心要求是用最少的文字概括研究核心,同时吸引目标读者。
避免 “过于宽泛”:比如 “The role of p53 in tumor suppression” 这类题目,即便作为综述标题都显得笼统,在文献数据库检索时,相关结果往往多达上万篇,读者无法快速判断研究聚焦点。非领域大牛的原创研究,一定要补充关键细节,比如研究对象、干预方式或核心发现,让读者一眼明确研究范围。
二、摘要:有 “套路” 但不机械,每句话都要 “有用”
摘要篇幅通常控制在 150-250 字,字数有限,因此每个词都要承载信息价值。撰写时可以先 “多写”—— 把核心内容都梳理出来,再 “精改”—— 逐句删减冗余信息。业内常用的 “1+1+n+1+1” 结构,可作为写作框架参考:
第一句:背景引入(通俗化)
用 1 句话简要介绍研究背景,避免过于专业的领域术语,确保非本领域学者也能理解研究的大方向(比如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而高血压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第二句:研究缺口(专业化)
用 1 句话补充领域内具体背景,点出当前研究的 “空白”—— 比如 “尽管降压药能控制血压,但部分患者存在耐药性,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让本领域学者快速 get 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n 句:3-5 句):研究方法与核心结果
方法:用 1-2 句说明关键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规模(如 “纳入 200 例耐药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补充性别、年龄、地域等关键特征,但不用罗列方法细节(如检测步骤、试剂型号)。
用 1 句话总结核心结论,时态需用一般现在时(如 “Our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XX 基因调控是高血压耐药的关键机制” 或 “Taken together, we identify XX 干预可改善耐药性”),确保结论表述的客观性与确定性。
第五句:研究意义
用 1 句话说明研究价值:优先关联实际应用(如 “本研究为高血压耐药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靶点”);若暂时无直接应用,可强调对后续研究的支撑作用(如 “本研究为解析高血压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三、关键提醒:别让 “细节” 毁掉第一印象
编辑和审稿人对稿件的第一判断,往往来自题目和摘要 —— 即便正文质量过硬,若题目模糊、摘要敷衍(比如复制拼凑、逻辑混乱),也可能直接被 “初步筛选出局”。所以,撰写后一定要反复检查:题目是否精准、摘要是否覆盖 “背景 - 缺口 - 方法 - 结果 - 意义”、是否有冗余信息,确保每一部分都能体现研究的核心价值。
总之,题目和摘要没有 “万能模板”,但掌握 “精炼、精准、有逻辑” 的原则,再结合研究实际反复打磨,才能让稿件在初审阶段就脱颖而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