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概述


撰写并发表SCI/SSCI论文是众多研究者学术生涯中的关键环节。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清晰的论述结构与创新的研究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我们在论文写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详细解析各核心章节的写作目标与规范要求,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范例。我们希望这份材料能够为您的学术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


1

PART 01 标题(Title)


一、核心目标

精准传递研究核心信息,兼顾学术规范性与辨识度,让读者快速明确研究对象、方法与区域,符合目标期刊标题风格,避免冗余或歧义。


二、内容要点

1. 必备要素:包含研究对象(如城市设施、街道空间、城市自然活力)、研究区域(如伦敦、北京、旧金山)、核心方法(如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三大核心组件。

2. 逻辑结构:用介词(如 “on”“of”“using”)串联要素,形成 “研究主题 + 研究区域 + 技术方法” 的清晰逻辑链。

3. 简洁性:英文标题控制在 10-20 词,中文标题控制在 20-30 字,避免生僻术语或缩写,确保跨领域可读性。


三、写作解析

1. 优先用 “动宾结构” 开头(如 “Assessing...”“Evaluating...”),突出研究的针对性与行动性;若有方法创新,可在标题中体现(如 “multi-scale”“integration of...”)。

2.避免模糊表述(如 “Study on...”“Research of...”),直接聚焦核心议题,确保标题与正文研究内容高度匹配。


四、参考案例

1.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amenities on vulnerable groups in [研究区域]: A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nalysis

2. Evaluating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street space in [研究区域] using 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3. Measuring urban nature vitality in [研究区域]: An integration of street view imagery and machine learning


2

PART 02 摘要(Abstract)


一、 理论定义

以 250-300 词构建 “背景 - 问题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完整逻辑链,浓缩论文核心内容,突出创新性与价值,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同时满足期刊摘要规范。


二、内容要点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点明研究领域的学术定位(如城市空间公平、生态宜居性)与现实需求(如弱势群体保障、城市规划优化),简述现有研究的普遍局限(如数据单一、方法静态)。

2. 研究对象与范围:明确案例区域、核心分析单元(如 LSOA 单元、街道网格、绿地缓冲区),说明区域选择的合理性(如代表性、数据可得性)。

3. 研究方法:概述多源数据类型(如普查数据、街景影像、社交媒体数据)、核心技术(如空间匹配、语义分割、模型算法)与分析框架,体现方法的整合性。

4. 核心结果:呈现关键量化发现(如影响系数、相关性、显著性)、空间 / 尺度特征(如区域差异、尺度效应),避免定性描述为主。

5. 结论与价值:凝练核心规律,明确理论贡献(如完善评估框架)与实践价值(如规划建议),提及方法的推广性(如适用于同类城市)。


三、写作解析

· 采用 “倒金字塔” 结构,从宏观背景逐步聚焦到具体发现,确保逻辑连贯;优先呈现量化数据,避免重复标题信息或引入新术语。

· 结果部分需呼应研究问题,结论部分需关联背景中的现实需求,形成 “需求 - 研究 - 解决” 的闭环。


四、参考案例

[研究领域,如城市空间公平] 是 [学科方向,如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议题,对 [现实目标,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相关研究多依赖单一数据源,存在 [具体局限,如时空分辨率低、评估维度不全] 的问题。本研究以 [研究区域] 为案例,选取 [分析单元,如 LSOA 单元 / 街道网格] 为核心研究载体,聚焦 [研究主题,如城市设施影响 / 街道包容性 / 自然活力]。整合 [数据类型 1,如人口普查数据]、[数据类型 2,如街景影像] 等多源数据,通过 [预处理方法,如空间匹配] 完成数据标准化,运用 [核心方法,如 MGWR / 计算机视觉] 构建评估框架。研究发现:[量化结果 1,如某设施可达性每提升 X%,某指标变化 Y%];[量化结果 2,如某变量影响系数在 A 区域为 M,显著高于 B 区域];[规律特征,如某指标与某因素呈强相关,r=Z]。本研究揭示了 [核心规律,如空间要素与人群需求的匹配机制],完善了 [理论基础,如环境正义理论] 的实证支撑,为 [实践领域,如城市规划] 提供 [具体建议,如设施布局优化] 方向,方法可推广至同类城市研究。


3

PART 03 引言(Introduction)


一、核心目标

界定研究问题的学术与现实价值,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研究缺口,清晰阐述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引导读者理解研究的必要性与核心贡献。


二、内容要点

1.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阐述宏观政策 / 社会趋势(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

· 关联核心理论(如空间正义、城市活力理论),说明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作用。

· 明确研究主题(如城市设施可达性、街道包容性)与现实目标(如弱势群体保障、人居质量提升)的关联。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缺口

· 梳理现有研究在方法(如数据来源、分析技术)、内容(如研究对象、评估维度)、区域(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进展与共识。

· 精准指出现有研究的三大缺口:数据层面(如依赖传统数据、时空覆盖不足)、方法层面(如忽略空间异质性、缺乏多尺度分析)、内容层面(如聚焦单一群体、忽视动态变化)。

3. 研究问题与目标

· 提出 2-3 个具体可量化的核心研究问题(如 “某要素对某群体的影响呈现何种空间特征?”“如何构建某维度的精准评估体系?”)。

· 明确总体目标(如构建多维度评估框架)与 3 个左右子目标(如解析影响机制、建立量化标准、验证空间规律)。

4. 研究创新与意义

· 方法创新:如融合多源数据与新兴技术,突破传统方法局限。

· 内容创新:如聚焦弱势群体或多维度评估,填补内容空白。

· 实践意义:如为特定区域的规划、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写作解析

· 采用 “倒金字塔” 结构,从宏观背景逐步聚焦到具体研究问题,避免逻辑跳跃。

· 文献综述避免简单罗列,采用 “主题式” 梳理,通过 “共识 - 争议 - 缺口” 的逻辑引出研究必要性。

· 研究问题与目标需一一对应,创新点需结合研究缺口,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


四、参考案例

1. 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背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研究主题,如城市设施布局] 直接影响人居质量,联合国 “可持续城市” 目标明确提出需强化 [相关要求,如空间公平保障]。

· 理论:空间正义理论强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为解析 [研究对象,如设施与群体需求的关系] 提供核心分析框架;城市活力理论则为评估 [研究指标,如自然活力] 提供维度支撑。

· 关联:[研究主题] 作为空间公平与活力的关键表征,对 [特定群体,如残疾人群 / 居民] 的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亟需开展精准研究。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缺口

· 进展:现有研究已证实 [共识结论,如设施密度与使用频率正相关],在 [方法 1,如问卷调研]、[方法 2,如单一模型分析] 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 缺口:但仍存在明显不足:①数据上,多依赖 [传统数据,如统计年鉴],缺乏 [新兴数据,如街景影像] 的融合应用,时空覆盖有限;②方法上,多采用 [静态模型,如 OLS],忽略 [空间异质性 / 尺度效应],难以揭示精细机制;③内容上,多聚焦 [普通群体 / 单一维度],对 [弱势群体 / 多维度协同] 的关注不足。

3.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研究问题:(1)[某要素,如城市绿地] 对 [某群体 / 指标,如残疾人口分布 / 活力评分] 的影响在 [研究区域] 呈现何种空间特征?(2)如何基于多源数据构建 [某维度,如街道包容性] 的量化评估体系?(3)[区域 / 群体] 差异是否导致 [研究对象] 的适配性分异?

· 研究目标:总体目标为构建 [研究主题] 的多尺度评估框架,子目标包括:①解析 [研究区域] 内 [核心要素] 的影响机制;②建立 [评估维度] 的量化标准;③验证 [空间 / 群体] 分异规律。

4. 研究创新与意义

· 创新点:①方法创新:融合 [技术 1,如计算机视觉] 与 [模型 1,如 MGWR],突破传统数据与方法局限;②内容创新:同步聚焦 [多维度 / 弱势群体],填补内容空白。

· 意义:为 [研究区域] 的 [实践领域,如无障碍规划 / 街道改造] 提供精准支撑,丰富相关理论的实证案例。


4

PART 04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一、核心目标

详细描述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与结果可信度,清晰呈现 “区域 - 数据 - 变量 - 模型” 的完整逻辑链条。

二、内容要点

1. 研究区域概况

· 基本属性:地理位置、行政区划、面积、人口等基础信息。

· 核心特征:自然环境(如地形、绿地占比)、社会经济(如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研究主题相关特征(如设施密度、街道类型)。

· 选择依据:说明区域的代表性(如典型城市类型)、数据可得性、研究需求适配性等。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数据清单:按类型列出多源数据,包括来源(如官方统计、平台 API、实地采集)、时间跨度、分辨率 / 精度、核心用途。

· 预处理流程:分步骤说明数据筛选(如研究时段 / 区域筛选)、清洗(如异常值处理)、标准化(如指标归一化)、空间匹配(如坐标统一、单元对齐)的方法。

· 质量控制:说明数据信效度检验(如 Kappa 系数验证)、缺失值处理(如插值法)、伦理考量(如隐私数据脱敏)等措施。

3. 变量定义与测量

· 变量分类:明确因变量、自变量(可按类型细分,如设施类、交通类、社会经济类)、控制变量。

· 操作化定义:每个变量的具体含义(如 “绿地可达性” 指步行 15 分钟可达绿地的面积占比)。

· 测量方法:数据来源、计算 / 提取方式(如 POI 密度法、街景语义分割、统计年鉴直接获取)。

4. 分析模型与技术

· 核心模型:模型名称、选择依据(如处理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分析需求)、基本原理(简洁公式或逻辑说明)。

· 技术工具:数据处理(如 ArcGIS、Python)、模型运行(如 R、SPSS)、可视化(如 Matplotlib)的软件 / 库名称。

· 研究流程:用文字或流程图呈现 “数据采集→预处理→变量构建→模型运行→结果验证” 的完整步骤。


三、写作解析

· 细节导向:变量定义、数据参数、模型设置需具体(如 “采用 Python 的 Scikit-learn 库实现随机森林算法,树数量设为 100”),确保他人可重复实验。

· 逻辑连贯:说明各环节的衔接关系(如 “因变量通过街景数据提取,与自变量的空间单元统一为街道网格”),避免方法与研究目标脱节。

· 术语规范:首次出现的方法 / 工具需完整表述,后续可使用缩写(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四、参考案例

1. 研究区域概况

· 基本信息:研究区域位于 [地理位置,如某国东南部],行政区划包括 [X 个区县],总面积 [X km²],2023 年末常住人口 [X 万人]。

· 核心特征:地形以 [平原 / 山地] 为主,绿地覆盖率达 [X%];人均可支配收入 [X 元],[特定群体,如残疾人口] 占比 [X%];城市设施呈现 “[空间特征,如中心密集、外围稀疏]” 分布,街道功能混合度高。

· 选择依据:该区域是 [城市类型,如特大城市] 的典型代表,[研究主题相关] 数据积累完整,且存在 [现实问题,如设施分布不均],与研究需求高度适配。



图1.研究区域地图

来源:Who gets to use the street?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inclusiveness using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数据清单:①[数据 1,如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 [官方机构],2023 年数据,精度为 [街道级],用于提取社会经济变量;②[数据 2,如街景影像]:通过 [平台 API] 获取,2024 年采集,分辨率 [X 像素],覆盖 [X% 研究区域],用于提取环境变量;③[数据 3,如 POI 数据]:来源于 [商业平台],2024 年更新,用于计算设施密度。

· 预处理流程:①筛选:保留研究区域内 2024 年有效街景影像;②清洗:采用 “3σ 法则” 剔除人口数据异常值;③标准化:将各设施密度指标归一化至 [0,1] 区间;④空间匹配:统一所有数据至 WGS84 坐标系,匹配至街道网格单元。

· 质量控制:街景语义分割结果通过专家评分验证,Kappa 系数达 0.85;缺失的设施数据采用 “邻域插值法” 补充;涉及个人信息的普查数据已做脱敏处理。



图2.研究方法与框架

来源:Who gets to use the street?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inclusiveness using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3. 变量定义与测量

· 因变量:[变量名,如街道包容性评分]—— 反映街道对不同群体的适配程度,通过街景影像提取 [要素 1,如无障碍设施]、[要素 2,如步行空间] 等指标,采用熵权法计算综合评分。

· 自变量:①设施类:[变量 1,如绿地可达性]—— 步行 15 分钟可达绿地面积占比,基于 POI 与路网数据计算;②交通类:[变量 2,如公交站点密度]—— 每平方公里公交站点数量,来源于交通部门数据;③社会经济类:[变量 3,如人均收入]—— 街道单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普查数据聚合得到。

· 控制变量:[变量 4,如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人口数,来源于普查数据。

4. 分析模型与技术

· 核心模型: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因该模型可识别不同变量的空间作用尺度,解决传统 GWR 模型 “单一尺度” 局限,基本公式为:[简要公式,如 y_i = β_0 (u_i,v_i) + Σβ_k (u_i,v_i) x_ik + ε_i]。

· 技术工具:使用 ArcGIS 10.8 进行空间数据处理,Python 3.9(Scikit-learn 库)实现语义分割,MGWR 2.2 软件运行回归模型,Matplotlib 绘制结果图表。

· 研究流程: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质量控制→变量构建与标准化→MGWR 模型参数设置与运行→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提取与可视化。



图3.自我城市数据集构建与LLaVA-PI训练框架

来源:Who gets to use the street?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inclusiveness using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5

PART 05 研究结果 (Results)


一、核心目标

客观呈现实证分析的关键发现,以数据为核心,按研究逻辑组织内容,突出与研究问题的对应性,为讨论部分提供事实支撑。

二、内容要点

1. 基础特征分析

· 描述性统计:呈现核心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量,说明数据分布特征。

·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热图、聚类图等呈现因变量与关键自变量的空间格局(如 “高值聚集于市中心,低值分布于外围”)。

2. 模型验证结果

· 拟合度检验:报告模型核心拟合指标(如 R²、调整后 R²、AICc),说明模型解释力。

· 稳健性与适用性检验:如多重共线性检验(VIF 值)、残差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 I),验证模型可靠性。

3. 核心研究问题响应结果

· 按研究问题分点呈现:每个问题对应量化结果,包括变量关系(如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空间 / 尺度特征(如不同区域系数差异、变量作用尺度)。

· 关键发现强化:对显著或意外的结果进行重点呈现(如 “某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老城区显著为正,在新城区不显著”)。

4. 辅助分析结果

· 补充验证:如敏感性分析(改变参数 / 样本后的结果稳定性)、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群体 / 区域的结果差异)。

· 异常结果说明:对与预期不符的结果(如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客观描述,不做解读。


三、写作解析

· 客观中立:仅陈述数据结果,避免主观解读(如不说 “某变量促进发展”,而说 “某变量与因变量呈显著正相关”)。

· 图文结合:用表格呈现统计量,用地图 / 图表呈现空间特征,文字仅做关键解读与补充,避免重复图表信息。

· 逻辑清晰:按 “基础特征→模型验证→核心发现→辅助补充” 的顺序组织,每个部分均呼应引言中的研究问题。


四、参考案例

1. 基础特征分析

· 描述性统计:核心变量中,因变量 [变量名,如街道包容性评分] 均值为 [X],标准差为 [Y],取值范围 [Z1-Z2];自变量 [变量名,如设施密度] 均值为 [M],标准差为 [N],表明变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表 1)。

· 空间分布:[因变量] 呈现 “中心高、外围低” 的空间格局,高值区集中于 [区域 A,如老城区],低值区分布于 [区域 B,如城市边缘];[关键自变量,如绿地可达性] 高值区与 [因变量] 高值区存在部分重叠(图 1)。



图4.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矩阵

来源:Evaluating implied urban nature vitality in San Francisco: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combining census data, street view images, and

social media analysis


2. 模型验证结果

· 拟合度:MGWR 模型调整后 R² 为 [0.75],AICc 值为 [X],显著低于 OLS 模型的 [AICc 值 Y],表明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较强,且考虑空间异质性后拟合效果更优。

· 稳健性:所有变量的 VIF 值均小于 5,无多重共线性问题;残差 Moran’s I 值为 [0.12](p>0.05),表明残差无显著空间自相关,模型适用性良好。

3. 核心研究问题响应结果

· 问题 1 响应:[自变量 1,如绿地可达性] 对 [因变量,如残疾人口聚集度] 的平均回归系数为 [-0.32](p<0.01),表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其作用尺度为 [X km],在 [区域 A] 的系数绝对值([-0.58])显著大于 [区域 B]([-0.15]),显示核心区影响更强。

· 问题 2 响应:构建的 [评估体系,如街道包容性] 包含 3 个维度 8 个指标,其中 [指标 1,如无障碍设施占比] 的权重最高(0.32),指标体系信度系数(Cronbach’s α)达 0.87,表明其可靠性较强。

· 问题 3 响应:[区域对比] 显示,[变量 2,如公交密度] 对因变量的影响在老城区系数为 [0.45](p<0.01),在新城区系数为 [0.12](p>0.05),区域差异显著;[群体对比] 中,该变量对 [群体 A] 的影响系数是 [群体 B] 的 2.3 倍。



图5.PSS的多维度利用分析

来源:Who gets to use the street?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inclusiveness using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4. 辅助分析结果

· 敏感性分析:改变街景影像样本量(±20%)后,核心变量的回归系数变化幅度均小于 10%,表明结果具有较强稳定性。

· 异常结果:[自变量 3,如商业设施密度] 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为 [0.08](p>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需在讨论部分进一步分析原因。


6

PART 06 讨论(Discussion)


一、核心目标

深入解读研究结果的内涵与价值,通过与现有研究对话明确贡献,分析研究局限,提出未来方向,实现从 “数据结果” 到 “学术价值” 的升华。

二、内容要点

1. 核心结果的机制阐释

· 关键发现解读: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结合理论与现实背景分析内在机制(如 “老城区设施密度高,故对包容性影响更显著”)。

· 空间 / 尺度特征解读:分析不同区域 / 尺度结果差异的原因(如 “新城区人口密度低,设施可达性的影响被稀释”)。

2. 与现有研究的对比对话

· 共识呼应:说明本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的一致之处(如 “某变量的显著影响与 Smith 等(年份)的研究结论一致”),强化结论可信度。

· 差异辨析:解释与现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如 “本研究发现某变量影响不显著,可能因研究区域发展阶段不同”),避免简单否定。

3. 理论贡献

· 理论验证:为现有理论提供新的实证支撑(如 “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空间正义理论在特大城市的适用性”)。

· 理论拓展:补充或修正现有理论(如 “发现某变量的作用尺度差异,拓展了传统理论的单一尺度认知”)。

4. 实践启示

· 针对性建议: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如 “在老城区增加无障碍设施,在新城区优化设施布局密度”)。

· 应用场景:明确建议的适用场景(如 “该规划建议适用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更新项目”)。

5.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客观局限:从数据(如样本覆盖不全)、方法(如模型假设限制)、内容(如未考虑动态变化)三方面说明局限,避免回避关键问题。

· 未来方向:针对局限提出具体改进方向(如 “未来可纳入时序数据,分析长期变化规律”),而非泛泛而谈。


三、写作解析

· 深度优先:避免重复结果部分内容,重点挖掘结果背后的 “原因” 与 “意义”,体现研究的深度。

· 逻辑闭环:每个解读均关联引言中的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形成 “提出问题 - 分析结果 - 解释意义” 的完整逻辑。

· 谦逊客观:对局限不回避,对贡献不夸大,未来方向需基于本研究基础,具备可行性。


四、参考案例

1. 核心结果的机制阐释

· 关键发现:[变量 1,如绿地可达性] 与 [因变量,如残疾人口聚集度] 的负相关关系,源于绿地设施的 “吸引效应”—— 高可达性绿地能提升区域宜居性,吸引残疾人口向周边聚集的同时,也通过环境改善降低了聚集强度。

· 空间差异:[变量 1] 在老城区的影响更强,因老城区人口密集、设施基数低,绿地可达性的边际效益更高;新城区绿地资源充足,该变量的影响被其他设施稀释,与区域发展阶段的设施供给特征一致。

2. 与现有研究的对比对话

· 共识:本研究中 [变量 2,如公交密度] 对包容性的显著正影响,与 [领域内研究共识] 一致,印证了交通便利性对空间公平的基础作用。

· 差异:与现有研究中 “商业设施密度显著影响活力” 的结论不同,本研究中该变量影响不显著,可能因研究区域商业设施过度饱和,边际效益递减,体现了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



图6.空间耦合与人口流动:产品服务系统中利用率与包容性的动态关系

来源:Who gets to use the street?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inclusiveness usingcrowdsourced videos and vision-language models


3. 理论贡献

· 验证:结果支持空间正义理论中 “资源可达性影响群体空间分布” 的核心观点,为该理论在 [城市类型,如特大城市] 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案例。

· 拓展:发现不同变量的作用尺度存在显著差异(如设施类变量作用尺度较小,交通类较大),修正了传统理论中 “单一尺度作用” 的认知局限。

4. 实践启示

· 规划建议:针对老城区,建议优先提升 [变量 1,如绿地可达性],可通过 “口袋公园” 建设缩小可达性差距;针对新城区,需优化 [变量 3,如设施布局均衡性],避免资源浪费。

· 政策方向:将 [评估体系,如街道包容性评分] 纳入城市规划考核指标,重点关注 [区域 B,如边缘区] 的设施补短板。

5.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 局限:①数据上,街景影像仅覆盖 [X%] 研究区域,可能影响结果代表性;②方法上,未考虑 [动态变化,如年度差异],难以揭示长期机制;③内容上,未纳入 [变量 4,如居民主观感知],评估维度不够全面。

· 未来方向:①拓展数据来源,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补充主观感知信息;②采用时序数据,构建动态分析模型;③扩大研究区域,开展跨城市对比研究,验证结果普适性。


7

PART 07 结论(Conclusion)


一、核心目标

高度凝练研究的核心发现与价值,形成清晰的收尾,与引言中的研究问题和目标形成闭环,避免引入新信息。

二、内容要点

1. 核心结论总结:提炼 3-4 个最关键的研究发现,直接回应引言中的核心研究问题,每个结论均基于结果部分的量化证据。

2. 理论与实践价值重申:简洁概括研究的理论贡献(如完善评估框架、拓展理论应用)与实践意义(如规划建议、政策支撑),不重复讨论部分的细节。

3. 研究局限与展望凝练:简要提及主要局限(1-2 个核心局限),并对应提出方向性的未来研究建议,保持与讨论部分的一致性。


三、写作解析

· 简洁有力:控制在 1-2 个段落,总字数占论文 5% 以内,避免冗余表述与细节展开。

· 逻辑闭环:每个核心结论均呼应引言中的研究问题,价值部分呼应背景中的现实需求,形成 “问题 - 研究 - 结论 - 价值” 的完整闭环。

· 客观谦逊:避免夸大贡献(如不用 “首次发现”“重大突破”),用 “初步揭示”“提供新视角” 等措辞。


四、参考案例

本研究以 [研究区域] 为案例,聚焦 [研究主题],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空间分析模型,得出以下核心结论:(1)[结论 1,如某要素与某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且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核心区影响强度显著高于外围区;(2)[结论 2,如构建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包含 X 个核心指标,其中某指标权重最高,信效度良好];(3)[结论 3,如区域发展阶段与群体特征是导致变量影响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完善了 [相关领域] 的多尺度评估框架,为 [理论名称] 提供了 [城市类型] 的实证支撑,同时为 [研究区域] 的 [实践领域,如城市规划] 提供了 “核心区补质量、外围区补数量” 的精准优化方向。本研究存在数据覆盖范围有限的局限,未来可通过扩大样本量与开展跨城市对比,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普适性,为全球同类城市的 [研究主题] 优化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8

PART 08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一、核心目标

对研究过程中提供支持的个人或机构表示感谢,符合学术惯例,简洁真诚。

二、内容要点

1. 资金支持:感谢基金项目资助(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科研项目等。

2. 机构 / 人员支持:感谢提供数据的机构(如统计部门、平台方)、提供技术指导的专家、参与评审的同行等。

3. 其他支持:如感谢实验室团队、研究助理的协助,或感谢期刊编辑与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


三、写作解析

· 规范准确:基金项目名称与编号需准确无误,避免遗漏关键资助方。

· 简洁得体:控制在 100-200 词,避免过度客套或提及无关人员 / 机构。

四、参考案例

本研究得到 [基金项目名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XXXXXXX)] 的资助,特此致谢。感谢 [机构名称,如 XX 统计局] 提供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台名称,如 XX 科技公司] 提供的街景影像 API 支持;感谢 [专家姓名,如 XXX 教授] 在模型方法上给予的指导;感谢实验室团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协助;同时感谢期刊编辑与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


9

PART 0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一、核心目标

规范呈现研究过程中引用的文献,确保来源可追溯,符合目标期刊的格式要求。

二、内容要点

1. 文献范围:优先引用近 5 年的高影响力文献与目标期刊文献,兼顾经典理论文献,确保文献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

2. 格式规范:严格遵循目标期刊要求的格式(如 APA、Elsevier、Vancouver 格式),包含作者、年份、标题、期刊 / 出版社、卷期页码等核心信息。

3. 准确性: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卷期页码等信息需核对无误,避免引用错误或伪造文献。


三、写作解析

· 排序一致:按正文引用顺序(顺序编码制)或作者姓氏首字母(著者 - 出版年制)排序,全文保持一致。

· 细节严谨:英文作者姓全拼,名缩写;期刊名称若有缩写需符合规范(如 “Urban Studies” 而非 “Urban Stud.”)。

四、参考案例

(以 Elsevier 格式为例)

1. Author A, Author B, Author C. 2024. Title of the article: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menities and vulnerable groups. Urban Studies, 61(3): 567-589.

2. Author D, Author E. 2025. Evaluation of street space inclusiveness using crowdsourced dat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48: 104890.

3. Author F, Author G, Author H. 2023. Measuring urban nature vitality with machine learning: A case study.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105: 103456.


结语


规范而清晰的论文结构,是有效传达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对各章节写作要点与范例的梳理,能够为您在构建论文框架、组织论述逻辑时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写作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期待这些总结能助您更好地展现研究的价值,让每一份学术成果都焕发应有的光彩。